聚焦城市报道:探究“老师”一词的出处
今天是教师节,是老师的节日。在这里,本网编辑祝愿天下的老师们节日快乐!通过网络资料整理归集了关于“老师”出处的相关信息。若网友有异议,请赐教为感!以飨读者。
老师--“教”
《说文》:“教。上所施下所效也,从攴,从孝。”
《广韵》:“教,教训也。”
老师--“师”
《说文》:“师,二千五百人为师,从。”
《周易》所云:“师,众也。”
《周礼〃师氏》:“师氏,掌以媺诏王,以三德教国子。……居虎门之左,司王朝,掌国中失之事,以教国弟子,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。凡祭祀、宾客、会同、丧纪、军旅,王举则从。”
《周礼〃地官〃保氏》:“掌教国子以道,乃教之六艺”。
《师说》中说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。
老师=“师”“师氏”
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,古代就有“人有三尊,君、父、师”的说法。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,金文中称为“师氏”,简称“师”,系教国子的官员。据说西周统治者开始办学校,以高级军官“师氏”任教,目的是加强军队统治力量。
老师=“学者”
“老师”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记载:“齐襄王时,而荀卿最为老师。”
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“老师”,比如金代元好问《示侄孙伯安》一诗:“伯安入小学,颖悟非凡儿,属句有夙性,说字惊老师。”
老师=“西席”“西宾”
先秦时期就有师傅、师长、先生等称谓,“老师”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。
《吕氏春秋·尊师》云:“生则谨养,死则敬祭,此尊师之道也。” 古人席地而坐,以西边为尊,故尊称家庭教师为“西席”和“西宾”。
老师=“教师”
汉代时期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记录:“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”,
唐代时期,韩愈《进学解》记录:“传道授业解惑”。
老师=“教习”“教员”
明清两代时期,曾称主考官为老师。清朝末期办学堂,称教师为“教习”。1911年辛亥革命后,实行依照法令任免制,把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(教师)称为“教员”。
老师=“教师”“导师”
百度百科认为,老师又作教师、师长、导师等,是一种职业,古已有之,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员,有各种教育类型(如语文、数学等),班主任也为老师之一;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,有能力的人。相关节日是“教师节”。
在古代旧时,老师多称为:“师傅、夫子、教书先生、讲郎等等”。和老师相似的职业有讲师、教练、教授、教员、博士等。
“教师”一词最早起源于《学记》中:“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。”
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教育发展,文官任教也日益增多。由于“教”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,因此,人们便逐渐把“教”与“师”合起来,称为“教师”。
老师=“山长”
“山长”称谓,起源于《荆相近事》。五代时,蒋维东隐居衡岳,以讲学为主,学生颇多,尊称蒋维东为“山长”。此后,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也称为“山长”。
老师=“先生”
“先生”原为古时对老教师的尊称。
明王世贞《 觚不觚录》:“至分宜当国,而谀者称老翁,其厚之甚者称夫子。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这学里老师是朝廷制下的,专管秀才,你就中了状元,这老师也是要认的。”
《新五代史.杂传十七.崔木兑》:“其乐工舞郎,多教坊伶人,百工商贾,州县避役之人,又无老师良工教习。”
中国教师节
中国教师节,确定为公历9月10日。
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。1931年,教育家邰爽秋、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,曾发表要求“改善教师待遇,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”的宣言,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,也称双六节。不久,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,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(孔子生日)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。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,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。1951年4月19日,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,宣布“五一国际劳动节”同时为教师节。
1957年以后,受“左”的思想影响下,教师节也没有引起重视。
1985年1月11日,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。同年1月21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,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,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。
世界教师节
10月5日为世界教师节,是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(ILO)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联合颁《关於教师地位的建议案》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。
赞美老师的诗句: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 —— 李商隐《无题·相见时难别亦难》
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 —— 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二》
北虏坏亭障,闻屯千里师。 —— 杜牧《雪中书怀》
天子号仁圣,任贤如事师。 —— 杜牧《雪中书怀》
偶应非熊兆,尊为帝者师。 —— 刘基《题太公钓渭图》
令公桃李满天下,何用堂前更种花。 —— 白居易《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》
绿野堂开占物华,路人指道令公家。 —— 白居易《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》
自闻颖师弹,起坐在一旁。 —— 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
灵师不挂怀,冒涉道转延。 —— 韩愈《送灵师》
王师未报收东郡,城阙秋生画角哀。 —— 杜甫《野老》
王子停凤管,师襄掩瑶琴。 —— 李白《金陵听韩侍御吹笛》
灵师皇甫姓,胤胄本蝉联。 —— 韩愈《送灵师》
闻道溪阴山水好,师行一一遍经过。 —— 张籍《送僧往金州》
军装乘晓发,师律候春归。 —— 苏颋《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...》
师住稽亭高处寺,斜廊曲阁倚云开。 —— 张籍《送稽亭山寺僧》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 —— 杜甫《春夜喜雨》
鹤发银丝映日月,丹心热血沃新花。 —— 佚名《对联》
玉壶存冰心 —— 冰心《冰心》
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。 —— 郑燮《新竹》
孔子云:何陋之有?。 —— 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东宫白庶子,南寺远禅师。 —— 白居易《远师》
蹇蹇三事,师师百僚。 —— 卢照邻《中和乐九章。歌公卿第八》
明年再有新生者,十丈龙孙绕凤池。 —— 郑燮《新竹》
“桃李满天下”典故
“桃李满天下”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,遍布各地,“桃李”是学生的代称。
春秋时期,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,知识广博。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,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。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,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,便想开个学馆,收一些学生教读,借以糊口。朋友很支持他,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,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,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,一视同仁。
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,一棵李子树。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。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:“你们都要刻苦学习,要像这两栖 棵树一样开花结果。只有学问高,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。
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,子质认真教学。在他的严格管教下,学生们都发奋读书,学到了不少真本领。后来,这些学生先后成才,成了国家的栋梁。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,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。
子质到各国游历时,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,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,便自豪地说:“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!一个个都很有作为!”从此,当先生(老师)的就以“桃李”代黎学生,并把学生多称作“桃李满天下”了。
百度百科、360等网络整理资料信息 (聚焦城市报道网综合)
【责任编辑:唐汉】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21
- 2025-04-01
- 2025-04-01
-
民盟九龙坡区委召开参政议政座谈会
据重庆日报消息 1月28日,市委书记陈敏尔到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一联组参加讨论,听取意见建议,与大家深入交流。市政协主席王炯,市领导王赋、胡文容、陆克华、屈谦、谭家玲、王新强,重庆警备区副政委程洪参加。
2018-09-30
-
【党派声音】民盟九龙坡区委开展暑期盟务干部培训
来源:民盟九龙坡区委办公室
2019-08-11
-
中宣部:进一步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
来源:新华社
《通知》指出,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、凝聚人民力量、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,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,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、筑牢意识形态阵地,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贡献。2019-08-24
-
中共中央印发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》
来源:新华社
2019-09-05